最近我路过徐汇某写字楼,听到俩白领吐槽:”现在开公司比开盲盒还刺激!”仔细一听股票新闻,原来他们公司在静安区刚享受完”张园保税仓”的政策红利,转头又被杨浦区的流量扶持砸中。
营商环境这个词,在上海就跟黄梅天的雨似的——说来就来,但还真能浇灌出东西。外资企业税收占比冲到48%的静安区,新设外资项目暴涨56%的杨浦区,活像在黄浦江边搞军备竞赛。
你问现在各区领导在忙啥?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他们集体转行当起”企业体验官”了。长宁区商务委的大佬们蹲在拼多多总部研究”外贸转内销”的流量密码,闵行区干部捧着香港法律文书给企业当”出海保镖”,宝山区更绝,直接把60多家企业打包送去东盟搞”集体相亲”。
说到企业服务,金山区的操作能写进教科书。去年为了迎接丰田雷克萨斯146亿的新能源项目,他们硬是把控规调整、土地出让、道路水系改造这些原本要排队三年的流程,压缩成”闪电套餐”。现在上海湾区高新区的产业链对接精准得像美团外卖,新项目落地直接能点到上下游配套企业的”套餐组合”。
不过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松江区那波神操作。汇禾医疗的工业上楼项目卡在绿化率上,眼瞅着要黄,结果政府掏出”六票统筹”里的绿票,把20%的指标拆成两期完成。这操作好比火锅店允许你先把毛肚涮了,鸭血留着月底再补——既守规矩又讲人情。
现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玩出新花样。徐汇区的人形机器人孵化器简直像科幻片现场,给创业团队配的不是办公桌椅,而是真实场景测试基地。OrcaⅠ机器人刚在马拉松秀完换电神技,转身就被嘉定区抓去当”场景共创体验官”。
要说各区现在最卷的,当属政策工具箱的丰富程度。普陀区拿着市委的民营经济新政当”尚方宝剑”,把华东师大的教授们拉来搞”订单式人才培养”;青浦区更绝,直接在企业车间开起”技能提升补习班”,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蓝翔分校。
营商环境升级这事儿,在上海早就不是敲锣打鼓的表态,而是润物无声的硬核操作。就像我那个开公司的发小说的:”现在去政府部门办事股票新闻,总有种被海底捞服务员包围的错觉——还没开口,酸梅汤已经递到手边了。”
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