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周,小盘股重兵压境,这真不是虚言。但是正规杠杆炒股官网,迎来的是势如破竹的攻击,还是大范围的围猎,这就真不好说了。个中的缘由,我下面详细跟大家讲讲,免得下周大戏上演时再说,就有点来不及了。
一、小盘科技为何被看涨?
许多人鼓吹小盘科技股即将暴涨,理由是TMT板块成交额占比跌至历史谷底,回升在即。乍看之下,数据似乎支持这一观点:TMT板块成交占比确实低了,按2023-2025年的统计,它像枯井见底,回升后股价自然水涨船高。
但市场不是简单的重复循环。扩展数据范围到过去五年,情况大不同——当前占比不过是中游水平,远非谷底。这背后是行为金融学的经典陷阱:投资者往往锚定于近期数据,忽略全貌。
展开剩余77%2020-2022年TMT占比低,是因为机构资金集体涌向"各种茅"(如消费龙头),形成羊群效应。如今呢?机构并未重仓小盘科技,反而转向新消费领域。看看那些高估值的新贵:15亿利润的老铺,市盈率107倍;31亿利润的泡泡,98倍;48亿利润的蜜雪,48倍。港股新消费龙头打开想象空间,A股更夸张——量贩零食70倍、洗衣液105倍、精酿啤酒164倍。机构资金像赶时髦的年轻人,抛弃60-70的老品牌,嫌弃80-90的中档货,拥抱00-10的新锐。
这一集体转向,直接压低了TMT板块的成交份额。没有机构积极参与,份额还能继续下滑。关键不在历史统计,而在机构此刻的态度。投资不是考古学,数据若只停留在表面,就沦为心理安慰剂。散户若只依赖过往图表,会陷入过度自信的误区,误以为规律可循,实则被市场洪流卷走。
二、观察散户的软肋
机构态度为何难捉摸?因为它们是散户的对立盘,天生会隐藏和误导。这就像棋局中,高手总设陷阱,散户常被假动作晃晕。举个例子,两个股票同时反弹,起步时走势如双胞胎般相似。但一个持续上扬,另一个中途夭折。光看K线图,谁能预判结局?多数人会凭直觉下注,结果成了羊群中的一员——行为金融学称之为"从众心理",当信息模糊时,投资者本能追随大众,却忘了真相在细节里。
转换视角,用量化模型比对交易,画面就清晰了。例如,通过"全景K线"这样的工具,普通人也能窥见交易细节。图中左侧股票出现绿色K线,代表大涨后交易状态剧变,发生"强力回吐"行为;右侧股票则是橙色K线持续,显示机构积极参与,期间还出现蓝色K线,暗示"机构震仓"——洗盘后的拉升更易持久。
左侧股票的现象很常见:今天涨明天跌,投资者买不敢买,卖不敢卖,卡在焦虑中。这正是只看走势、忽略机构动作的恶果。行为金融学指出,这种摇摆源于"损失厌恶"——散户怕错失机会,又惧亏损,在情绪主导下决策失常。量化工具还原了市场真相,让数据说话,而非让心理噪音主导。
三、强力行为最当心
"强力回吐"行为,不是简单信号,而是交易的剧变。它发生前,市场可能多头占优,最多出现黄色"获利回吐"(代表部分获利了结)。但"强力回吐"意味着那一刻,获利回吐与做空行为同时爆发,局部优势瞬间瓦解。好比平静湖面突现漩涡,水流方向急剧反转。
从心理角度看,投资者常因"确认偏误"而忽视这种剧变——他们只愿看涨的信号,忽略警示。结果,股价震荡难免。行为金融学强调,市场情绪如潮汐,量化数据却像灯塔,照亮暗礁。散户若能客观观察,就能避开盲目乐观的陷阱。
PS1:
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,是我用系统观察的「机构交易特征」数据叫做「机构库存」。
如果「机构库存」数据越活跃,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,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。
PS2:
绿色k线,代表「强吐」,即「强力回吐」行为,表示前期获利资金回吐,做空力度加大。
玫红色k线,代表「强补」,即「强力回补」行为,表示前期做空资金回补仓位,做多力度加大。
PS3:
「全景k线」数据是将:机构库存、空头回补、资金交点、强力回补、强力回吐等共计五个数据,用不同颜色映射到对应的K线中,态进行映射。样,观察市场,能够更直观、更全面、更系统。
好了,本篇就到这了,赠人玫瑰手有余香,谢谢点赞。
声明
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,希望大家喜欢!
部分数据、信息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人删除。
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。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正规杠杆炒股官网,都是骗子。
发布于:上海市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